用心创作,不断打磨精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发布时间:2024-04-27 14:01:04 来源: sp20240427

  图为国家大剧院内景。   张 乔摄(影像中国)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虽然作品题材与当下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心系时代,自觉观照今天人们的价值理念和审美观念

  艺术上艰难跋涉的每一步都不白走,最后都会落到作品呈现的细节里。精品一定是创作者笃定恒心、下苦功夫、倾注心血打磨出来的,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结果

  新媒体成为今天舞剧传播的新途径,网络平台传播与剧场艺术创作互动互联,能够激发新的创作理念和观演理念,更好实现编导的创作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不断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的殷切期望,激励着我们用心创作,不断打磨精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精品舞剧的涌现,“舞剧热”已经成为当下舞台艺术新现象,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景。从去年12月首演至今,不到1年时间里,舞剧《咏春》演出已逾100场,走过长沙、上海等28个城市,并经过海外市场的检验;舞剧《只此青绿》不断刷新舞剧演出市场纪录,票房收入超过4亿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演560余场,每场结束后观众排着长队等待演员签名、合影留念;舞剧《沙湾往事》巡演10年,遍及60多个城市,平均上座率超过90%……每当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受到观众欢迎,得到热情反馈,身为导演的我们都十分感动。

  深植时代,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

  我们创作的舞剧作品中,无论是传统文化题材《花木兰》《只此青绿》《咏春》,还是革命历史题材《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都与当下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心系时代,自觉观照今天人们的价值理念和审美观念。

  在《只此青绿》中,除了北宋画家王希孟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当代“展卷人”角色。这个展卷人不仅仅是故事的缘起,也是情节推进的线索。观众可以通过他的视角走进千年前《千里江山图》创作的全过程。在舞剧创排之初,我们写下这样一句话:“《千里江山图》究竟出自谁手”?该画“无名无款,只此一卷”,虽据史料可以基本确定作者身份,但“纸寿千年,绢保八百”,千年之后的我们还能完整欣赏到这幅绢本设色画,离不开多少人视若珍宝的守护!我们去故宫采风的时候,看到一幅刚出土的古画,这幅古画因为历经岁月沧桑而残破不堪,但经过文博工作者精心修复后光彩如初。我们想把这些文物守护者的故事呈现在舞台上。全剧结尾,同一轮明月下,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拱手致意,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让人不禁感慨“有幸生在这样一个安宁的时代,才能一睹千年瑰丽”。

  《咏春》并不只是讲述咏春拳宗师叶问的故事,全剧还以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通过戏中戏的结构连接起两个时代的故事。电影里的“叶师父”远赴他乡,“扶弱小以武辅仁”,增强民族自信;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成员也同样怀揣理想,希望实现电影梦。每一个时代都有像叶问这样的醒目人物,但还有更多普通人在默默地付出与奉献。这部舞剧想要激励当代社会努力奋斗的普通人——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迎来生命的绚烂时刻。《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奋战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只有30多岁,于是我们就在舞剧中营造年轻的革命烈士与年轻观众的对话感,让红色精神照进现实。

  创作要在每个环节都不遗余力

  从第一部作品到现在,我们力争每一部作品都有所突破。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了一些认可后,很多剧团邀请我们继续创作谍战题材的舞剧作品,都被我们婉拒,因为我们还想有更多新的尝试。

  舞剧比较特殊,故事的推进需要依靠大量肢体语言,所以舞剧导演不是仅仅把文学剧本转化过来,而是需要二度创作,继续向内填充血肉和细节。有时候可能几天时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大家就分头各自看书找灵感。我们相信,艺术上艰难跋涉的每一步都不白走,最后都会落到作品呈现的细节里。

  《只此青绿》就是一次艰难而欣喜的突破。难点在于这部作品是弱情节的,需要营造出静谧、雅致的情境,让观众沉浸其中。创作的另一层压力,缘于我们面对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查阅大量资料,也听取很多专家的意见,最后决定把“静”“端”“稳”作为舞剧语汇风格。舞蹈演员受到的训练很多时候要求先把气往上拔,这与宋画里瘦削、纤薄、柔弱的女性姿态不同。我们要求演员表演时气要下沉,落到腰上胯上,身体向内扣住。这对受过多年专业训练的舞蹈演员来说是很大挑战。为此,整整5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剧组保持每天至少8小时的封闭排练,从演员的形体动作到一颦一笑,甚至眼神望出去的深度,都不断调整打磨,为的就是准确呈现博物馆里宋画的感觉。

  与此类似的还有舞剧《咏春》。《咏春》立项的时间其实比《只此青绿》要早,其中有两年整时间里,所有舞蹈演员都在向专业的武术指导学习武术基本功。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武术虽然有相通之处,但二者在发力、形体、气息等方面迥然不同。演员排练并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实打实的“拳拳到肉”,不是只简单学几个动作,而是要知道每个招式的来处、目的,让功夫结结实实“长”在身上。

  通常来说,舞剧被认为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不仅是艺术类型所限,也和演员有关。对舞蹈演员来说,想要诠释好角色,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但理解力到位了,未必是肢体最巅峰的时候。舞蹈演员既要克服身体上方方面面的压力,同时也要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殊为不易。基于《永不消逝的电波》叙事性强的特点,我们给演员提出更高要求——不要觉得在舞台上真情流露观众看不到,就特意夸张肢体动作,只有演员自己动情了,表演才能感动别人。

  无论是演员服化道的准备,还是舞台装置的配合协调,我们都深入细节、耐心打磨。创排《咏春》的过程中,我们在服装方案上反复修改,最后为主要人物选定香云纱长衣,烘托习武之人内敛、低调的性格,在灯光、舞美的配合下,香云纱又能呈现出深浅变幻的层次感,牵动观众的目光。《只此青绿》的舞台美轮美奂,我们采用地面多层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的构架,把一幅古典长卷立体展现在舞台上,这需要极高精确度的数控技术和调度配合,需要经历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和磨合。《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渔光曲”舞段,到最后连排时还在不断修改细节。多年的舞台实践告诉我们,精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定是创作者笃定恒心、下苦功夫、倾注心血打磨出来的,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结果。

  只有产生共鸣共情,观众才愿意再次走进剧场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收到过一份珍贵的礼物——一枚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这份礼物来自江苏南通一名普通公安干警钱俊,他是一名“电波迷”,观看过我们十几场演出。他的外祖父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亲历过解放上海的战役。钱俊说,舞剧中李侠、老裁缝、小裁缝、车夫用他们的生命,传递一份涉及国民党长江江防计划的重要情报,这份情报帮助千千万万解放军战士包括他的外祖父,渡过了长江,解放了上海,所以他想将这枚纪念章留在《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这份郑重信任让我们感动,鼓舞我们继续以艺术的方式传递信仰的力量。

  还有一位观众在看完《咏春》后,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段长长的感想。他说,叶师父闯荡香港,右手拿着牌匾,左手米袋空空,一手理想、一手现实的境遇深深打动了自己,那是为理想而打拼的普通人都会有的共情。一位年轻女孩为我们手写了一封长信,讲述患有抑郁症的她如何从舞剧《花木兰》中汲取向上力量。我们相信,只有产生这样的共鸣共情,观众才愿意再次走进剧场。

  中国舞剧史上,《丝路花雨》中的“千手观音舞”、《红色娘子军》的“练兵舞”等,都成为一代人心中难忘的回忆。《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渔光曲”舞段、《只此青绿》中描绘山石意象的“青绿女裙”舞段、《咏春》里五大门派的“对决过招”舞段,原本就在剧院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演出视频经剪辑后上传到互联网,再次引发观看热潮,很多观众因为一个舞段打动自己而走进剧场。应该看到,新媒体成为今天舞剧传播的新途径,网络平台传播与剧场艺术创作互动互联,能够激发新的创作理念和观演理念,更好实现编导的创作初衷。

  面对当前演出市场的“舞剧热”,我们既欣慰于坚守行业的从业者演出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坚守本心,摒弃浮躁,认真打磨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尊重创作、尊重舞台、尊重观众,才能拿出更多受欢迎的精品力作。

  (作者为舞剧导演,本报记者任飞帆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1日 19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