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利用数字资源 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发布时间:2024-03-29 20:03:11 来源: sp20240329

原标题:正确利用数字资源 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席卷全球经济社会的数字技术不断向教育领域渗透。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了关于学校教育作用的探讨:学校教育应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技术变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O)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PISA汇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21629所学校的613744名学生数据,详细记录了数字技术蓬勃兴起后年轻一代的学习和生活发生的变化。数据显示,数字技术能否为学生学习赋能,并不取决于最顶尖的数字设备、最好的教育软件或是最先进的数字教科书;学生是否具备主动运用数字技术的自主意识、利用新技术解决问题和应用驱动的能力以及规避技术风险的共治能力,才是数字技术赋能助力成功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家长正确审视数字技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与影响。

当数字设备使用频率超过每天1小时,学生学业素养显现下降态势

来自PISA的证据表明,数字技术的可及性和质量本身并不能保证更优质的学习。数字技术能否为学生的学习赋能,取决于能否正确地利用数字资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无论是用于社交娱乐还是用于课业学习,当数字设备使用频率超过每天1小时的临界值时,学生学业素养显现出下降态势。究其原因,过度使用数字设备可能会面临信息过载、注意力下降等问题,且挤占了原本用于运动和睡眠的时间,进而损害了学生长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尽管年轻一代在课堂上相比以往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数字设备,但数字技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却是好坏参半,这凸显了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学生学习表现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上述发现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洞察数字技术赋能学生学习的具体路径,培养学生与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数字素养,以促进年轻一代不断学习和适应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使其充分享有数字世界持续释放的潜在红利,同时重点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免受数字技术潜在的负面影响。

学生是否参与制定并积极执行数字技术使用规则至为重要

PISA调查显示,年轻一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早地接触和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设备,而且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是在缺乏成年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行获取和使用。为防止数字技术被滥用和误用,许多国家和地区明令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上课,并设置过滤器阻断儿童青少年沉迷电子游戏和社交网络。当禁止在校内携带手机上课时,学生在课堂上因使用手机受到干扰而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也存在校内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课却并未显著改善学生学习质量的情况: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手机禁令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教师难以即时观测到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数字设备实际做了什么——即使这些数字设备被用作课程的一部分。

PISA数据进一步显示,当学生与教师合作制定关于在课堂上使用数字设备的制度规范时,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的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都变得更高。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部分取决于师生是否共同制定和执行数字技术的使用规则。

让孩子以主动的姿态融入数字化浪潮

PISA2022数据显示,当学生被动地参与由数字工具支配的学科教学活动时,无论是对其数学、阅读素养还是科学素养整体上都显现出负面影响;相反地,当学生感知自己有能力自主学习,并且主动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时,其数学、阅读素养及科学素养都变得更高。即使在考虑了家庭和学校影响后,上述结论依然是稳健的。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学习者自始至终都在等待被他人“赋能”,而缺乏人类独特的自主意识,那么终将在浩瀚无边的数字世界中丧失自主性而漂泊不定。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数字世界的有效学习,不仅仅是为孩子提供跨越时空障碍的“无边界”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技术进行适应性学习,并获得教师和教科书无法即时提供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而以主动的姿态融入数字化浪潮。

数字技术要实现为学生学习赋能的根本目标,不仅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使用数字技术进行适应性学习的自主意识,还需要师生共同探索与数字世界相适配的探究式学习。

PISA调查数据表明,当教师鼓励和支持学生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学生会独立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进而促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然而,当学生独自使用数字设备时,往往会面临注意力分散、自控力不足等问题,而师生共同使用数字设备则会更加有效。所以,深入推进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的“路径转换”,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且具备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的技能,以激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并基于虚拟的数字技术来增强现实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紧密结合青少年群体的特点,提供符合个性化需求的适应性教学,促使每个学生成为数字世界的探索者,进而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自主探究学习的智能教育生态系统。

(作者:陈纯槿、郅庭瑾,分别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教授)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