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引擎”助力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6-04 22:01:21 来源: sp20240604

  工厂里煮茧、索绪、缫丝、浸丝、返丝……在真空负压煮茧机、自动索绪机、密封式高速返丝机以及缫丝机的高速作业下,一批又一批高端生丝“下线”了。这是记者近日在位于四川乐至县的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的一幕。

  据了解,该公司于1958年建成。近年来,当地供电公司通过推广高功率电能替代,推动当地蚕桑产业技术迭代更新,让这个已经有60多年历史的老丝厂焕发新生。

  “以前我们使用飞杼织机、水力织机等传统的纺织机械,需要专人操作和调整水力设备,生产效率较低。有了充足电力保障后,我们转型为更高程度的自动化生产模式,新增了智能选茧等现代化机械设备,逐年实现增产增收,现在‘白茧子’真的变成了致富的‘黄金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厂区负责人秦波说。

  “接绪打结放在过去我们都是用牙咬的。以前进厂不仅要求眼睛要好,牙齿也要好,还要学三个月手艺。”如今,50岁的女工刘琴站在自动缫丝机器前熟练调试着控制按钮,通过自动化设备快速将断了的棉、毛、麻、化纤等接上。

  “电力是我们厂生产的命脉。”秦波表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工厂没有专门的线路,时常饱受停电的困扰。“外面修路我们也要断电,这样导致我们的设备损坏率很高,而且供电电压忽高忽低,十分不稳定,难以高效、高质地生产。”

  如今,在电力的护航下,丝绸厂加大了科技和设备投入,开展了对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生丝蚕茧质量波动的问题。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除了传统蚕桑产业以外,电能也推动了传统养殖业的提档升级。记者在乐至县牛栏店村见到水产养殖户毛晓云的时候,她正轻松熟练地使用着清淤机清理自家池塘。

  “以前高温天气时,鱼群代谢旺盛,水中大量的鱼粪容易导致交叉感染。”毛晓云说,那时工人要乘船用网兜挨个鱼塘清理鱼粪,费时费力。两年前,国网四川电力(资阳)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在一次上门服务时向她介绍了电气化养殖方式,并指导其完成了鱼塘电气化改造。

  “水质变好了,每年至少省了好几千元的人工清污费。”半年后,毛晓云扩大了电气化水产养殖设备的使用范围。只需按下吸污装置开关,鱼粪、残余饵料等就顺着流水槽进入4个过滤池,经处理后变成有机肥。

  2023年,牛栏店村5户水产养殖户完成了鱼塘电气化改造,新增养殖户7户。然而用电设备多了,用电负荷随之增加。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地供电公司投资200余万元,为村里安装变压器2台,新增容量200千伏安,新架设10千伏线路1.2千米,以满足村民的生产用电需求。

  如今的牛栏店村,已被乐至县评为“科技养鱼示范村”,鱼塘面积1000余亩,每亩鱼塘产量达万斤,是传统养殖模式产量的5倍左右。(新华社记者陈地)

(责编:王仁宏、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