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高腔 传唱新韵

发布时间:2024-06-04 21:42:53 来源: sp20240604

  弋阳腔演员在演出前检查髯口。

  弋阳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西怀(左二)在弋阳县第二小学指导学生练习戏曲指法。

  弋阳腔青年演员吴平爱(左)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基本功。

  弋阳腔青年演员在江西省弋阳县西童古戏台为当地群众演出。

   【山河遗珍】

   夏日傍晚,夕阳斜射进西童古戏台。一曲源自《牡丹亭》的折子戏《游园惊梦》,唱响在江西省弋阳县朱坑镇的人群里。台上,两名弋阳腔演员粉墨登场,台下,一群老老少少连连鼓掌。记者不禁感叹:“好生热闹!”

   弋阳腔,产生于宋末元初,发源于弋阳,是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距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因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与“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全国各地,更是衍生出了庞大的高腔体系,对京剧、昆曲、川剧、湘剧、秦腔等40多个剧种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也被称为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2006年,弋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上的演员张凯峰,是1993年出生的帅气小伙,从14岁开始学戏到今天,已经参加过3000多场大大小小演出。这次的下乡,已是他今年参加的第153次下乡演出。“我们每年要演六个多月,一天最少两场,有时候还要三四场,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自我考核,舞台有大小,观众有多少,但我们都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演出间隙,张凯峰对记者说,“无论何时,只要华服在身,就要把最好的状态和作品呈现给观众。”

   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探索弋阳腔活态保护新机制,加快推进弋阳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弋阳腔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点。青年人的传承,是所有工作的基础。2013年,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成立,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队伍,让弋阳腔这个古老声腔,焕发了新生。

   “用热爱写下自己的无悔青春!”这是演员吴平爱写给自己的话。隔天下午,记者在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的舞台一角,结识了“95后”演员吴平爱。不到半平方米的雕花椅,约有七八十厘米高,六厘米宽的座椅靠背支点,只见吴平爱单脚点踩,双臂舒展,另一只腿向后伸展超过120度,整个身体定格在空中。做了几个动作后,她将抬高的腿缓缓地稳落在高椅靠背,双腿在靠背上反复行走,做出灵巧姿态。这半平方米的高椅,仿佛化为几百平方米的舞台。这是吴平爱正在排练作品《挂画》,这样的排练,她坚持了十几年。“排练很苦,唯有热爱不会辜负坚持,看到更多的人喜爱弋阳腔,自己也有了更大的动力。”吴平爱向记者感叹。

   打造经典唱段,建立经典剧目库,复排体现弋阳腔“唱、念、坐、打”特色的传统折子戏,实施戏曲进校园活动,培育戏曲“小小传承人”,实施戏曲惠民工程……一系列举措,让弋阳腔“活了起来”“传了下去”。新生力量,让弋阳腔闪耀着青春的光彩。

   “希望弋阳腔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和喜爱弋阳腔。”临别时,吴平爱在记者的采访本写下留言。(记者 刘宇航 撰文/摄影)

(责编:王仁宏、陈键)